邂逅爵士乐——记在台湾的一段美好经历
各位新春快乐!
很早就想创建一个音乐分类,不如就在新年伊始开个头,碎碎念几句我是如何喜欢上爵士乐的。
大家可能在咖啡厅、欧美流行音乐中都或多或少听过一点爵士乐,但要说第一次正儿八经接触这种音乐形态,并让我深深爱上它,源自一场在我研究生入学没多久的爵士乐社招新演出。
那是2014年秋,成大爵士乐社在校园社团博览会上的表演。 露天舞台下所有人享受着美妙的音乐和社员分发的小杯鸡尾酒,炎炎夏日感受到无限清凉。 虽然这只是LG G2手持录制的片段,但每次看到这段回忆仍会被深深感动。说起来G2是最早搭载OIS光学防抖的手机,也是当时最窄边框的手机,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对手机拍照有较高的要求,淘了这么个韩国水货“洋垃圾”,现在回看当年拍的照片和视频也算能入眼,深感欣慰!
没有任何迟疑,我立即报名参加了爵士乐社,在此期间参加了几次社内的培训活动,了解了爵士乐的一些基本概念,甚至那会就装上了iReal Pro,可惜荒废了这么多年!现在还能回想起,有一次大伙去一个社员家的天台烧烤,酒足饭饱,自然是jam时间,那种氛围真的是超级好。
另一件非常值得分享和回忆的活动,便是在加入爵士乐社后没多久,地处花莲的东华大学音乐学院爵士组举办的第二届爵士研习营。报名费用非常便宜,三天时间人民币800块(新台币4000)包吃住,师资阵容也不错,不得不夸一句台湾的这些活动真的很良心。在收到成大爵士乐社的报名通知并跟研究生导师请好假后,我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不过去了后才知道,几乎没有我这种毫无基础的营员😥,除了少量玩得不错的爱好者外,大多数还是职业乐手和音乐系的学生。
社团成员都是穷书生,大家为了省钱一大早坐六点多的台铁出发前往花莲,抵达花莲站时已经中午十二点多。
一群人抵达东华大学后,立马前往音乐系报道并领取研习营的资料,包含时间表、一些简易的课件等。
当天晚上便开始研习营的课程,每节课后必会有jam,特别的嗨!
东华大学是台湾最美的大学之一,同时是台湾最早开始在音乐系设立爵士主修的学校,其音乐系也是台湾唯一大学部跟硕士班同时有爵士演奏主修的音乐系。
音乐系看起来很朴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爵士萨克斯风演奏家张坤德老师上课中,他毕业于伯克利音乐学院。这节课应该是研习营的第一次乐队齐奏课程,当所有声乐一同奏响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音乐现场的美妙与冲击力,那是在家里听音乐永远都体会不到的乐趣。
那一届爵士研习营请来了美国的爵士电颤琴演奏家Tony Miceli,尽管我当时无法辨别他的技术有多牛,不过仍记得他的演奏音乐性很强,能打动我这么一个小白,简单说就是好听。在他的乐理课程上,他要求我们每个人根据和声弹点东西,轮到我时我说不会,他说不要紧,无论你弹什么,你至少要弹几个音符给我。更囧的是,我当时带的还是一把没拾音器的箱琴,和我的看客身份简直绝配😅。其实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在研习营第一天发现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后,就有过想走的念头。已经忘记当时是和哪位老师交流,他劝我先留下来跟着听听再说,真的感谢他的建议,我也做到了!
傍晚黄昏,美到心醉。现在只能惋惜当初只去了两次花莲。
午饭后的jam活动,研习营的一大好处就是为营员创造了大量演出机会,只要想表演就上。说起来虽然东华大学音乐系的爵士组一直没有爵士吉他教师,但研习营还是欢迎吉他手参加,并邀请来了曾给《中国好歌曲》《中国梦之声》、刘若英、蔡健雅、丁当等等节目和歌手巡演做过电吉他手的邱安炜老师,专门给我们上了一节分享课。课上的 Q&A 环节我厚着脸皮问老师,对于我这种零基础的人该怎么学琴,老师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他学琴、练琴过程中不断检视自己的几个方面,当下就有不少顿悟。小炜老师当时拿了一把James Tyler的琴,那也是我第一次认识这个品牌。
研习营非常有心,除了演奏家、职业乐手外,还请来了一位业内非常资深的音控师高敏福老师,给大家分享现场演出时的调音知识。
除了常规的教学课程外,爵士研习营的举办人之一、音乐系爵士组的领头人魏广皓教授还与大家探讨了职业发展规划的话题。别说爵士乐这种“没市场的音乐”,就算从事流行大众音乐领域想赚到钱也不容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值得思考。
短暂而美好的爵士研习营结束后,我便回归课业将重心放在学业和项目,一晃就是五年。
感谢这段难得的经历,让我与爵士结缘。我会一直记得这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