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迈出了爵士人生的第一步

各位新春快乐!

很早就想创建一个音乐分类,不如就在新年伊始开个头,简单碎碎念几句。

我从十几年前开始喜欢 John Mayer,那个时候就埋下想练好吉他的种子。可惜最初没钱拜师且忙于学业,再到工作后的 996 社畜模式,尽管手边一直有“烧火棍”陪伴,但也就随便摸摸便点到即止。从最早的土豆、优酷到 YouTube 再到 B 站,零零散散的教学视频也刷了不少,绝大多数都是脑子懂手不会,碎片化的知识也不成体系。

蹉跎数载,转眼临近 30,在去年申博因为不可抗拒因素黄了之后,我便开始思考业余时间的分配。去年恰逢疫情,身为武汉人身心多少受到些影响,我找到的第一个放松方式是打王者荣耀,并在半年后成功上了王者段位(单排三排对半)。除此之外,我逐渐抛开以往学琴要跟着本地老师的观念,想着要不要报个网课试试。除了忙之外,之前一直没线下跟过老师的主要原因还是没看到特别靠谱的,虽然俺菜,但不妨碍我信息广、要求高,并且我希望能长期跟着一位或几位优秀的老师进行体系化的学习,不是随便学几首曲子就完事。

受疫情影响,线上教学的课程越来越多。B 站上优秀的乐手不少,基本都支持网络教学。我喜欢 John Mayer,也从读研参加爵士社团开始接触和喜欢爵士乐,关注的老师风格类型自然是以爵士和布鲁斯为主。在接近一年的观察中,蔡剑是我听过讲解这类风格最清楚的老师之一,他不仅是业内知名的爵士吉他演奏家,同时还是星海音乐学院的教师,有专业的教育学背景。除了业务素质过硬外,听他谈一些音乐观念也比较中肯,谦虚耿直的态度我非常喜欢。最后中文全网搜索蔡老师的口碑都很不错,这无疑增添了我对线上课程的信心。恰好去年底蔡老师和哎呀音乐联合推出了一个培养爵士吉他老师的师资班,有较为体系的培养方案和能力检定计划,双十一还有折扣,我就毫不犹豫报名上车了。尽管还是很担心时间不够用,不过趁 30 之前,冲一把!

事实证明课程质量不错,除了有蔡老师的大课外,还有三位小课老师答疑、点评大家的作业以及补充小课。过年这段时间还有额外的基本功补习,小课老师带着大家一点点啃音阶和乐句,教我们如何高效地练习,对我们这些“差等生”来说非常受用。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课程强度很高,想拿高分不易。同班同学不少已经跟着蔡老师学过几年,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以音乐为生,吉他老师、职业编曲包括职业乐手都有,像我这样的纯爱好者极少,真的压力山大!

三位小课老师都是科班出身,技术上没得说,有的也很热心负责,会在微信群里详细地点评学生的作业,指出哪几个小节节奏不对或是如何学习、借鉴作业内容相似的大师作品。平台嘛马马虎虎,看起来全面贴心但实则细节不足,管理上比较随意,最让人无语的是漏统计我的期末作业。但大家都奔着蔡师去的,只能笑笑过去了。接下来会详细介绍一下我接触爵士乐的由来,毕竟前面反复提到 John Mayer,好家伙话锋一转就跑去学爵士了,这背后当然是有故事的😂。

大家可能在咖啡厅、欧美流行音乐中都或多或少听过一点爵士乐,但要说第一次正儿八经接触这种音乐形态,并让我深深爱上它,源自一场在我研究生入学没多久的爵士乐社招新演出。

那是 2014 年秋,成大爵士乐社在校园社团博览会上的表演。 露天舞台下所有人享受着美妙的音乐和社员分发的小杯鸡尾酒,炎炎夏日感受到无限清凉。 虽然这只是 LG G2 手持录制的片段,但每次看到这段回忆仍会被深深感动。说起来 G2 是最早搭载 OIS 光学防抖的手机,也是当时最窄边框的手机,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对手机拍照有较高的要求,淘了这么个韩国水货“洋垃圾”,现在回看当年拍的照片和视频也算能入眼,深感欣慰!

没有任何迟疑,我立即报名参加了爵士乐社,在此期间参加了几次社内的培训活动,了解了爵士乐的一些基本概念,甚至那会就装上了 iReal Pro,可惜荒废了这么多年!现在还能回想起,有一次大伙去一个社员家的天台烧烤,酒足饭饱,自然是 jam 时间,那种氛围真的是超级好。

另一件非常值得分享和回忆的活动,便是在加入爵士乐社后没多久,地处花莲的东华大学音乐学院爵士组举办的第二届爵士研习营。报名费用非常便宜,三天时间人民币800块包吃住,师资阵容也不错,不得不夸一句台湾的这些活动真的很良心。在收到成大爵士乐社的报名通知并跟研究生导师请好假后,我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不过去了后才知道,几乎没有我这种毫无基础的营员😥,除了少量玩得不错的爱好者外,大多数还是职业乐手和音乐系的学生。

社团成员都是穷书生,大家为了省钱一大早坐六点多的台铁出发前往花莲,抵达花莲站时已经中午十二点多。

一群人抵达东华大学后,立马前往音乐系报道并领取研习营的资料,包含时间表、一些简易的课件等。

当天晚上便开始研习营的课程,每节课后必会有 jam,特别的嗨!

东华大学是台湾最美的大学之一,同时是台湾最早开始在音乐系设立爵士主修的学校,其音乐系也是台湾唯一大学部跟硕士班同时有爵士演奏主修的音乐系。

音乐系看起来很朴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爵士萨克斯风演奏家张坤德老师上课中,他毕业于伯克利音乐学院。这节课应该是研习营的第一次乐队齐奏课程,当所有声乐一同奏响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音乐现场的美妙与冲击力,那是在家里玩 Hi-Fi 永远都体会不到的乐趣。

那一届爵士研习营请来了美国的爵士电颤琴演奏家 Tony Miceli,尽管我当时无法辨别他的技术有多牛,不过仍记得他的演奏音乐性很强,能打动我这么一个小白,简单说就是好听。在他的乐理课程上,他要求我们每个人根据和声弹点东西,轮到我时我说不会,他说不要紧,无论你弹什么,你至少要弹几个音符给我。更囧的是,我当时带的还是一把没拾音器的箱琴,和我的看客身份简直绝配😅。其实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在研习营第一天发现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后,就有过想走的念头。已经忘记当时是和哪位老师交流,他劝我先留下来跟着听听再说,真的感谢他的建议,我也做到了!

傍晚黄昏,美到心醉。现在只能惋惜当初只去了两次花莲。

午饭后的 jam 活动,研习营的一大好处就是为营员创造了大量演出机会,只要想表演就上。说起来虽然东华大学音乐系的爵士组一直没有爵士吉他教师,但研习营还是欢迎吉他手参加,并邀请来了曾给《中国好歌曲》《中国梦之声》、刘若英、蔡健雅、丁当等等节目和歌手巡演做过电吉他手的邱安炜老师,专门给我们上了一节分享课。课上的 Q&A 环节我厚着脸皮问老师,对于我这种零基础的人该怎么学琴,老师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他学琴、练琴过程中不断检视自己的几个方面,当下就有不少顿悟。小炜老师当时拿了一把 James Tyler 的琴,那也是我第一次认识这个品牌。

研习营非常有心,除了演奏家、职业乐手外,还请来了一位业内非常资深的音控师高敏福老师,给大家分享现场演出时的调音知识。

除了常规的教学课程外,爵士研习营的举办人之一、音乐系爵士组的领头人魏广皓教授还与大家探讨了职业发展规划的话题。别说爵士乐这种“没市场的音乐”,就算从事流行大众音乐领域想赚到钱也不容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值得思考。

短暂而美好的爵士研习营结束后,我便回归课业将重心放在学业和项目,一晃就是五年。感谢这些难得的经历,让我与爵士结缘。2020底,我终于迈出了爵士人生的第一步。

当然即使作为爱好者,这条路也不会很容易。我目前平均一天要练两个小时,偶尔死磕作业能练到六小时,工作一整天后拿起琴,弹到最后脑袋基本都晕了,全靠手指肌肉记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是一件公平的事情,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期待不久后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演奏片段!